仲夏六月,我们迎来了端午小长假。回想假日出游的时光,无论是透过飞机的舷窗眺望厚密的云层,还是从疾驰的高铁动车上浏览幻灯片一样掠过的青绿田园风光,亦或是坐在吱呀吱呀慢吞吞挪动的老式绿皮火车上,看着窗外一排排树木、街道和房屋万花筒般闪过,那些时刻,我们总会忘记旅途的疲惫,随着那些或陌生或熟悉的景色变幻,让思绪和心灵也挣脱束缚,在广阔世界、无垠清风中自由驰骋……
人生在世,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总会有深感“人为物役”、“案牍劳形”的时刻。厌倦了都市的高楼霓虹、车水马龙,厌倦了川流不息的人群哪里都要排队的逼仄,我们只想离开城市,走得越远越好,哪怕只是片刻,也想在心灵的桃花源中追寻来之不易的自由。或许生命的本义就在追寻,就在于我们虽然没有鸟儿的翅膀,却从未放弃对飞翔的渴望。明初诗人高启有一首诗写自己寻访隐士的经历:“渡水复渡水,看花还看花,春风江上路,不觉到君家。”我们渡过重重山水、看遍万千奇花,踏着春风一苇渡江,在这不断寻觅的路上,忽然迎来了柳暗花明——“不觉到君家”。就如高启所写的那样,追索的过程,本身就有一种诗意的美丽,而旅途的终点,则是对我们孜孜以求、坚忍不拔的最高奖赏。
放飞心灵最简单的途径,或许是“旅行”。虽然人们常常玩笑说,旅行不过是从你厌倦的地方走到别人厌倦的地方罢了。但“彼地”焕然一新的环境、截然不同的风俗文化,对身在“此地”饱受庸常无聊之苦的我们来说,无疑是一种激活和疗愈。福楼拜曾对无聊有过精准的描述:“无聊是在慢慢地、一点一点地咀嚼我的灵魂。”无聊和空虚是这样令人畏惧,更迫使我们必须行动起来,打开封闭的心灵,让外界鲜活的氧气滋养灵魂的生动。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,则是我们最具仪式感的自由宣告。对此,前辈哲人们早有许多实践:陶渊明的“桃花源”,欧阳修的“醉翁亭”,梭罗的“瓦尔登湖”,彼得·梅尔的“普罗旺斯”……远离了“丝竹乱耳”的城市喧嚣,他们选择让心灵栖居在安宁之地,静静谛听生命的回音。
对我们来说,或许我们的“出走”做不到像这些思想家、艺术家一样深刻决绝,但我们可以试着偶尔让心灵离开日常生活的围堵,去看看清新美丽的 “他乡”,用新奇明快的见闻冲刷掉心中沉重的板结和块垒,使其重新恢复轻盈和敏锐。作家消失宾妮在游记中这样解释旅行的意义:“因为眼见过世界无法被收买的辽阔,于是无法相信那些逼人屈服的生活是真理。”让心灵出走,是为了在更深刻更广阔的层面去辨认:这个世界上,哪些是真实,哪些是虚伪,哪些是我们应毕生追求的奥义,哪些是我们应早日勘破的迷障。
当然,现实生活中,不是每个人都有“说走就走”的条件,踏遍万水千山的旅行对我们来说也许更像是奢侈的“天方夜谭”。大多数时候,我们仍得坚守在家庭和岗位中,做不到一走了之。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无法追求自由。自由不单单是看我们的脚步走了多远,更是看我们心灵的尺度有多宽。只要我们不愿将自己束缚在方寸之间,我们就有让思绪咫尺万里的能力。下班回家的晚上,不再蜷在沙发上刷短视频,而是走进电影院看一场电影,在黑暗的空间中,唤醒心中沉睡着的那个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的自己,在两个小时里享受一场穿梭异时空的冒险,这不也是一种自由?周末的午后,比起百无聊赖地躺在床上,走出家门去公园转一转,感受风的吹拂、水的流动,空气中花朵的气息,试着记下每一株植物的名字,在一个人独处的寂静处,发现“万物有灵”的秘密,这不也是一种自由?闲暇的时间,翻开一本书,跟随主人公的脚步去探寻世界的边界,追溯历史的流变,通过一个个字符,与古人先贤对话,开掘心灵的空间,如同作家于斯曼在书中写到的那样:“想象能使我们平凡的现实生活变得远比其本身丰富多彩”……这,不也是一种自由?
做自己灵魂的主人,让思绪飞远,给心灵自由。像一片云感受一阵风,像一叶草迎接一滴雨,像一朵花呼唤一只蝴蝶,生命本该如此美好简单。
经营公司 于巧玲
上一条:安全生产安全生活
下一条:体育竞技的魅力 |
![]() |